近日,读者章女士向本报热线64179999反映,去年9月,她花了1500元购买了一款某名牌的快接式净水器,从此一家人就喝上了
“净水”。在喝了一个多月的“净水”之后,出于对净水纯度的疑虑,便向朋友借了一台净水检测仪,对通过净水器过滤的
“净水”做了一个测试,可是测试结果令章女士大吃一惊,检测结果显示,这 “净水”和 “自来水”无异。原来章女士一家竟然喝了一个多月的 “自来水”。
消费者:
这样的“净水”怎么能喝?
去年9月13日,章女士在控江路上的一家电器城购买了这一款快接式净水器。在9月16日厂家上门安装净水器后,章女士一家喝上了 “净水”。
“在喝了一个多月的净水之后,正好有一个朋友说有净水检测器,我便想借用一下,测试一下我家净水器的净水纯度。”章女士告诉记者,
“真是不测不知道,一测吓一跳,净水器出来的净水检测数值都在327-329之间,根本不符合饮用水的标准!”
于是,章女士向电器城反映了产品质量问题,电器城方面工作人员则向张女士表示,会联系净水器生产厂家的工作人员上门了解情况。
“去年11月15日,一个净水器厂家的工作人员上门,查看了一下净水器的情况,并亲手用我借来的检测仪分别对净水和自来水做了测试,其测试结果数值均为329。”章女士向记者介绍说,“为了证明这台净水检测仪确实具备检测功能,我又到超市分别买了一瓶纯净水和矿泉水做测试,而纯净水的检测数值结果为1,矿泉水的检测数值结果为60。”
“原来我们一家竟然喝了一个多月的自来水!”章女士气愤地向记者表示,要向这家净水器的生产厂家讨一个说法,而那个工作人员也答应向上级领导汇报这个情况,并于几日内给予答复。
“11月24日,一个姓杨的工作人员打电话给我,告诉我说净水器绝对没有问题,产品也经过卫生部的卫生许可。”章女士表示,净水器的生产厂家并没有给她一个满意的答复,她只相信最直观的检测结果,这款净水器确实存在质量问题。
“为了进一步证明这款净水器存在的问题,我后来又通过朋友关系找到一个上海市测试技术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他私下帮我通过专用检测仪得到了更精确的数据:该净水器过滤的净水指标值为512us/cm;一般自来水的指标值为489us/cm;买来的纯净水的指标值为25us/cm。”章女士告诉记者,
“检测结果显示,通过净水器过滤的水比自来水杂质更多,这样的 ‘净水\’我们怎么还敢喝?”
“我不知道有多少不知情的人在喝这样的 ‘净水\’,至少我们一家不敢再喝这样的
‘净水\’了。”章女士向记者表示,一定要向这款净水器的生产厂家讨一个说法。
净水器生产厂家:
产品质量不存在问题
该品牌净水器生产厂家的一位虞姓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旗下的净水器产品并不存在质量问题,产品得到过行政部门的卫生许可,符合
《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我们的产品质量是有保证的,手续齐全,如果质量有问题也不会被允许进入电器城销售。”该名工作人员坦言,
“如果消费者认定我们的产品质量存在问题,可向权威检测部门申请检测,并向我们出具权威的检测报告。倘若权威检测部门确实认定我们产品存在质量问题,我们则会对消费者负责,进行一定的补偿。”
该名工作人员向记者解释说,净水器的净化功能主要通过滤芯实现,而滤芯也具有一定的使用期限。对一般三口之家而言,基本上一年就必须调换一个净水器的滤芯。
“滤芯的使用寿命与其使用频率有关,也与过滤的水质有关。较差的水质通过净水器过滤,则会缩短滤芯的使用寿命。”该名工作人员进一步向记者解释说,在净水器滤芯失效的情况下,其过滤出来的水,基本上就与自来水无异了。
在记者截稿前,章女士来电称,净水器的生产厂家已经答应近日将上门为她办理退货。
律师支招
四个“法宝”助维权
上海市联合律师事务所律师罗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净水器在正常使用情况下,是否能够达到设计的净水效果。
“厂家主张产品没有问题,认为消费者没有权威的检测报告,其私人的检测结果不足为信,这个说法具有一定道理。”罗茜指出,
“消费者由于条件有限,设备有限,私下检测出来的结果可能会有很大问题,所以应该提交权威部门对该净水器进行检测。”
罗茜也坦言: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一般单方委托权威部门进行的检测报告,另一方也可以未经其同意、且未由其提供相关检验材料为由而不予认可。如果发展到诉讼阶段,往往需要委托法院再行进行鉴定。如此一来,就会无谓花费数笔不菲的鉴定费用,增加了消费者的维权成本。”
罗茜建议消费者可以按照以下的步骤进行维权:
首先,消费者应该保留好手头所有的净水器说明书,质检合格证,出厂证,购买发票,保修卡等材料。其次,消费者可以向当地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和当地质量监督部门举报该产品,一方面可以获得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的支持,同时也可以让当地质量监督部门出面对该产品的性能进行检测,从而获得厂家所要求的权威方质量检测报告。再次,消费者在拿到产品检测报告后,在消费者权益部门的帮助下,可以按照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与厂家协商解决此事。最后,如果协商无法解决,消费者可以向法院起诉,维护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