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绿色环保的世纪,21世纪的流行色是绿色。因为,随着国人绿色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开始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创造绿色已成为当今市场的最大卖点,并具前景广阔的商机。然而,我们在歌唱绿色、崇尚绿色之时,也要“一分为二”地辩证看待绿色问题,即要警惕因外来物种的入侵和人为造假的另类“绿色污染”----“绿色植物疯长”、“绿色消费欺骗”和“绿色数字造假”。
所谓因“绿色植物疯长”而造成的“绿色污染”,即指我国一些地区和世界上一些国家由于引进农作物而疯长了不结实的外来植物,当其经过一段默默无闻的潜伏期之后,突然爆发出来,给这些地区带来了生态灾难。这种因外来植物的入侵疯长而造成的生态灾难,就是一种“绿色污染”。如凤眼莲俗称水葫芦,原产南美洲。因其可作禽畜饲料、净化水质并具观赏价值,此物明代已有,引入说亦不一,后沦为野生状态,现广泛分布于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大部分省市的河流、湖泊和水塘中。连绵1000公顷的滇池,水葫芦疯长成灾,布满了水面,导致水中植物和动物的死亡,16种水生植物已经难觅踪影,68种原生鱼种已有38种面临灭绝,水葫芦还阻碍船只的自由通行,人们不得不耗费巨资予以清除。凤眼莲目前“称霸”全球水域,已被列为世界十大害草之一。
大米草是我国60~80年代分别从英美等国引进的植物,用于保护滩涂经过人工种植和自然繁殖扩散,已经传播到我国南北80多个县市的沿海滩涂上。在福建德,大面积的大米草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害,不仅海滩上大片红树林消失,而且诱发赤潮堵塞航道,使沿海养殖水产减产,严重影响了渔业生产。而祖籍中国的葛藤是一种多年生藤本植物,是贫瘠地区的绿色先锋,是禽畜的良好饮料,茎叶可做轻纺工业及造纸原料,葛根、葛花还有医疗价值。葛藤引种到日本、美国后,曾被誉为“大地的医生”,其遍布日本列岛和美国各地。70年代,葛藤占领了密西西比、佐治亚、亚拉巴马等州283万公顷的土地,将当地的许多植物“挤”死“吃”光,导演了一场意想不到的绿色灾难。还有仙人掌“虐”澳洲,挪威枫“称雄”北美,巴西胡椒“独占”美国佛罗里达,都是人们千里迢迢、远隔重洋引进外来物种导致“绿色污染”的结果。
由于“绿色污染”带来的损害难以治理,犹如一场战祸,故我们常常把引起“绿色污染”的外来植物称作“入侵植物”。当前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商务往来、旅游活动和其他交流日益增多,外来植物入侵形势日益严峻。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为了消除绿色污染,应该强调防重于治,拒"敌"于国门之外。笔者认为铲除“绿色污染”的对策:一是加大外来植物入侵危害的宣传教育力度,使人们从思想上重视起来,才能防患于未然;二是修订国内立法,加强外来特种引种法规程序的建设;三是谨慎引种,严格把好进口审批关;四强化检测和检疫监管手段,建立规范化的检测检疫体制和体系等;五是加强外来植物引种效应的基础研究,建立起外来植物入侵的动态监测系统和风险评估中心;六加强已经引进的外来植物物种管理,建立起国家监控的数据库系统;七植树造林严格种源选择,强调使用当地物种,做到适地适树(包括花草和其他植物)。
所谓因人为造假的“绿色污染”,主要指两种:一是乱戴“绿帽子”的“绿色消费欺骗”;二是为创造政绩的“绿化数字造假”。在利益的趋动下,有的商家随意给产品贴上绿色标签,这种乱戴“绿帽子”,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而且影响了真正的绿色产品的声誉。如以绿色住宅为例,尽管许多住宅小区打出绿色住宅的旗号,实际上什么是绿色住宅?至今尚无明确的界定,更谈不上标准了。仅在一定的绿化面积,就冠名绿色住宅,这是十分片面的。绿色住宅的含义应包括:节约能源和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使用对环境有益的建材,既能满足“以人为本”,又能体现住宅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可见,要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绿色住宅,并非易事。又如,笔者在一家食品专卖店发现,袋装食品的外包装,40%以上打上了绿色食品标志,而那些时鲜水果也贴上了绿色食品的标签。这些水果,外型不规则,且都使用了防腐剂进行保鲜处理,它们能算绿色食品吗?走进家电城,更是“绿帽子”满天飞,什么绿色彩电、环保电视、绿色冰箱、全生态冰箱、绿色洗衣机、杀菌洗衣机、健康空调、负离子空调、健康微波炉等等,都不约而同地打上绿色牌子,让人弄不懂,哪来这么多的绿色家电。而事实上目前国内取得环境标准认证的家电企业不过几家。自戴“绿帽子”势必误导广大消费者。虽然,当前市场上出现假冒绿色产品还仅仅是个苗头,但随着环保在社会上的升温,特别是北京申奥提出绿色奥运的宗旨获得成功之后,可以预见将会有更多以绿色冠名的产品涌入市场。到那时,我们将如何应对真绿假绿混杂的局面呢?为此,警惕乱戴“绿帽子”,刹住“绿色污染”歪风已刻不容缓。而要做到这一点,应把好绿色认证关。工商、技术监督局等管理部门要对市场上绿色的食品、环境标志进行检测和抽查,广告媒体要严格把好广告审读关,不能给未获得认证的企业乱戴“绿帽”。
“绿化数字造假”是一种人为的“绿色污染”。如这些年在不少城市中,市民明明看到林地、绿地不断被楼群、停车场等建筑物蚕食、挤占,可绿化覆盖率上报数却一再飙升。一位人大代表惊叹地说:“依照有关部门的绿化数字,我的办公桌上都应该长树。”这位人大代表一语道破了一些部门所报绿化数字的虚假性,也反映了当前政风衰败之危害,因此,要对治这一危害,必须以整治政风入手。笔者曾看到这样一则报道,说的是长春市市长在全市绿化工作会议上有一段很好的讲话,他说:“我市现在的城区绿化覆盖率为38.3%,这个数字里面到底有没有水分?我曾听人讲,按照有关部门一年一报的数字累加起来,长春市现在已经被森林淹没了。我请大家认真调查一下,我们的绿化速度与城建面积扩大及城市人口增长是否成正比?是增长还是负增长宁绿化覆盖到底还是不是38.3%?”。笔者认为,长春市市长的这“几问”问得很有份量,很有针对性,敢于触及“绿化数字造假”这一敏感话题,同时也是对自己的鞭策和对广大干部的严格要求。笔者建议:其他城市或地区的党政领导也应该有长春市市长的这种精神,给下属出些调研题目,敲实绿化数字。如果各地都能做到这一点,就一定会使“膨化”多年的绿化数字“缩水”,使绿化数字的“虚火”得到“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