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衣柜柔性化生产是“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在生产上的应用和延伸,由此带来时间和成本优势,使产品更具竞争力。其“高效、人性化“的生产与“少投入大收益“的结果,备受当前制造型企业极力推崇。柔性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至今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各国大小企业都在不断研究生产柔性化管理,并结合本土环境和企业发展实况进行了诸多实践,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可以说是俯拾皆是,但是在众多极具前瞻性的企业管理者不懈努力下,使柔性化管理在各方的水土适应性不断增强。伴随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柔性化生产也不断被引进学习、实践;成功与失败,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收获和思考?
从学习钻研理论到实践应用,从技术人员到生产一线的管理者,瑞丽宜家移门衣柜的范总走过了十二年的学习、探索柔性化生产管理的心路历程,在此特别邀请了范总谈谈在当前环境下,瑞丽宜家的生产管理在柔性化生产方面的成就。
1、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企业可以说正在摆脱以廉价劳动力和低成本生产资料取胜的“世界工厂“的角色的路上,正在向以高效率、高品质、的现代化生产方式转变,请问,在您看来与以往相区别的生产方式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方式?,与这种现代化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管理有哪些变化?企业更多的采取了哪些生产方式?
范总:在这里,我首先要说一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改变“生产组织方式“的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指经济发展要建立在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促进收入分配合理公平、提高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赢得发展新优势、开创发展新局面的转变目标;或者说是通过产品与产业结构,切实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改变长期存在的管理粗放现象,从速度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型,由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转变升级的过程。而生产组织方式,则是指企业或组织围绕其产品或服务实现的全过程的组织管理模式。而柔性生产方式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最具竞争力的先进生产组织方式,它是以永无止境的追求效率的过程,以尽善尽美为最终目标,充分发挥人的潜力致力于持续改进生产流程和流程中的每一道工序,从而提高劳动利用率,尽最大可能消除价值链中一切不能增加价值的活动的生产组织方式。柔性生产方式区别于传统的生产管理组织方式主要有:拉动式准时化生产、全面质量管理、团队工作法以及并行工程。
2、每个企业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与企业文化,柔性化生产、管理是一种源于西方的理论,是否需要进行中国本土化?从中国文化思维习惯出发,您认为如何使柔性化的生产、管理适应于国内企业的现代化转型?
范总:柔性化生产组织方式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最科学最具竞争力的生产组织方式。与其他管理理论一样,它的产生与发展,有着其特定的历史环境与文化氛围。要想获得“柔性“的精髓,并在中国企业中真正灵活运用,决不能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需要在吸收柔性生产管理模式中最核心管理理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历史文化、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各企业自身特点,进行“本土化“改造与适应性调整。
我个人认为,中国企业学习与使用柔性化理论,使之更好地适应我国企业的现代化转型,一是不能“急功近利“,而要结合中国当前国情与企业文化氛围,在扎实抓好公司基础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真正的“法治企业“,从而培育起过硬的全员“执行力“。二是要充分发动每位员工,引导企业全体员工都积极参与到“柔性改善“中来,通过柔性理论的宣传与“人人改善“相结合,逐步推动形成中国或企业特色的柔性化生产组织方式。我相信,随着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加强,以及中国式的柔性生产与管理方式广泛灵活运用,更多中国企业将在与国际竞争中分得一席之地;只有更多的国内企业意识到柔性化生产方式的巨大价值并真正实效推行,才可能缔造更多的屹立于世界的优秀民族企业。瑞丽宜家在推行柔性化生产中,同样也遇到管理层和员工及观念等问题,在公司董事的大力支持下,逐步发展过来,当前,我们的生产效率大为提高,达到每天130平米/人,创行业最高。
3、当前更多的企业在提高生产效率、生产精度、降低生产成本的方式在于采用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或许可以说如果有足够智能先进的自动化生产机器,如此说来柔性化生产、管理是否已失去它存在的意义?越来越现代化的机械生产如何与柔性化化生产、管理方式进行有效融合?
范总:理论界一般认为,柔性生产组织方式有两大支柱:其一为准时生产,它以不采取预测性或计划性的生产,仅在接到客户的订单之后才开始依照订单产品样式、数量及在适当的交货时间之前组织原料进行生产,以降低库存资金积压及呆滞品库存增加的风险。另一支柱为“人性化“,人性化与传统追求“高速度、大产量、多用机“的自动化截然不同,它是以最低的成本制造出“适速化、专用化、小型化“的自动机器,以使大批量以及小批量的产品都能够快速合格地被制造出来。所以,柔性化生产方式并不追求制造设备的高度自动化和现代化,而强调对现有设备的改造和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先进技术。按此原则来提高设备的效率和柔性。例如,在采用柔性制造系统时,应让它的柔性与市场需求所要求的柔性相一致,以避免技术和资金的浪费。
最后我想说的是,关于柔性化生产管理我还需要在实践中深入学习与领会,才有可能真正能领悟到“柔性化“的精髓。前面的谈话,仅作为我个人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不当之处还请业界前辈与专家包涵与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