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号称为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逐渐退出“隆重“舞台的实现,笔者认为,春节是再也回不去了。那为什么我们提倡与时俱进的同时,我们的春节却脱节了呢?首先我们先来熟悉一下何为春节。百度百科做出如下解释: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我们先从定义上分析为什么春节回不去,为什么春节与我们的生活时代远远的脱节。
关键词1:守岁、祭神、祭祖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笔者家乡称之为了“等神“。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是有着一段神奇且有意义的传说。第二关键词时候笔者详细提及。
先说守岁,笔者万分愿意称春节为过年,笔者为纯正的80后男生,小时候对过节有着膜拜和期待。这是因为每到过年笔者都会回老家进行守岁,祭神和祭祖。但是,在金钱权力占满人们的心旁时候,我们不知不觉对信仰对尊敬已经漠视,我们不再对一个毫无相干的人进行关爱,我们不会再对前辈们卑恭虚怀,我们在社会的无神论指引下相信了自私和自利。
当然,很低地方依旧会有祭神和祭祖,但是我敢确定的是,大部门人成年人已经对所谓的祭祖和祭神毫无兴趣了。笔者小时候每过大年三十,都要等要凌晨00:00点钟,原因有三,第一,这个时候已故的祖辈们回家过年。第二,可以开始放鞭炮。第三,亲朋好友吃过年夜饭后一起聊天吃点心等神。
或许,每一个地方都有不同的大年三十的习俗,但是笔者认为一定会是大同小异。不过回过头看看,我们现在已经完完全全将这些东西丢失了。我们没有的香火,没有敬拜。
当我们缺失敬仰的时候,我们就缺失了希望,缺失了期待!这是文化因素更是政治的因素。所以,春节味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关键词2:放鞭炮
刚才在上笔笔者提及大年三十等神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等待放鞭炮,过年张灯结彩放鞭炮成为标志过年意义的一个行为,也是延续传说,延续传统的一种最好的方式。或许我们本意不是愿意忘记,但是,在忙碌的生活习惯中,在快速的生活奔波当中,我们已经忽视了来年的祝福,也忽视了鞭炮声响是为了什么?相传: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乡亲们象往年都忙着收拾东西准备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赶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但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燃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就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然而,在猫眼世界,单元房小区里,我们为了安全禁止了鞭炮,这个做法对不对?值得政府人员深思。笔者从不否认在中国有多起火灾是因为鞭炮引起,但是这种一刀切的方式并非最合理的处理方式。如果可以这样解决问题,那么,我们说互联网里面有黄色淫秽的东西,这样一来是不是要直接屏蔽互联网,如果直接屏蔽互联网中国经济会失去什么?
所以,尽管互联网有淫秽黄色不宜儿童未成年的东西,但是,政府合理的做法并非是关闭整个互联网,而是进行网管。或者家庭在电脑上进行设置等等。并非一刀切的做法。那么我们回头看看,为了安全,或者可以准确的说,为了官员们减少自己的工作量,我们就能够将传统的习俗这样习以为常的毫不怜惜的直接扔掉。所以,我想想韩国人说端午节是他们的节日,不是因为什么,而是我们不爱惜自己的传统。
我觉得杜绝鞭炮是很可耻的做法,原因有几点,第一,那为什么政府在某某工程竣工或者某某政府大楼完工的时候,可以肆无忌惮的好不心疼纳税人的钱狂轰乱炸最贵的礼炮?第二,为什么为了安全就不找出合理替代的方式?2012笔者在广东中山过年,在笔者的小区里面白字黑字写得清楚了得。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这些看似合理的东西,是对传统的不尊重,是对现代官员作风的最好解释。为此,笔者郁闷很久,没有炮竹声也就没有了过年声。而事实上也是如此。这就是为什么,春节味再也回不去的一种原因所在。
政府不会去想承接传统文化接轨的最好方式,而是执行便于自己的执法的最简单方式。所以,春节味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关键词3:写春联、贴春联
关键词2有说过,贴春联放鞭炮守岁为过年的三大宝,而我们两大宝已经没有了,现在来说说第三宝,贴春联。先说写春联吧,或许笔者本能主义,但是不得不承认,中国现在对文字要求已经没有了。笔者记得从小的时候,父亲伯父就严格要求写字。从拿笔到下笔再到收笔,这个是毛笔字的要求,钢笔圆珠笔则是要求拿笔的姿势。现代的教育已经没有当初的要求,很少父母会从小要求小孩子写字的姿势和握笔的姿势,更不会去教孩子怎么样去练毛笔字。甚至现在很多80后的父母字写得非常差,这又如何去指导下一代。于是我们不会再向过往一样,过年的时候去市场买笔买纸买油墨来写春节对联。而更多的是直接到市场买现成,这样既便宜和简单。
另外,不再写对联有另一种原因,那么因为,现在的教育已经去除了春联的课程,由于复杂的平仄对仗,加之使用的意义不大,如果不是汉语研究,基本很难学习对联。这就是笔者在看很多家庭贴对联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左右之分,也不知道韵味何处。这就好像一个人去一个地方旅游,不知道这个地方的历史和典故,那除了拍照和吃喝拉撒,剩下的就是用钉子在植物上写上很孙悟空的语言“XXXX到此一游“这种感觉了。
说完了写春联,再谈谈贴对联,现代豪华的家庭琉璃瓦光滑晶亮,仿古砖更是映映生辉,所以,在贴春联的时候,不在使用了传统的浆糊,而是使用了现代科学的大透明胶布,其实,用什么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关系是要懂得去贴的意义,贴对联的意义不是你将它贴上去就完了,而是贴的过程的讨论和聊天,比方商谈这幅对联怎么样,写得怎么样,贴在这个门口会怎么样,大家评头论足,各抒己见,传统贴对联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年味就是团聚后的这种聊天中获取。而不是简单的流水线作业。
关键词4:冻饺子、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农历除夕(每年最后一天)的一餐。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一家相聚,共进晚餐。一年一度的团年饭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快速信息时代,我们发明了手机互联网,解决了现代社会很多麻烦事情,同时由于快速的生活气息,我们又进入了一个极端的冷生活时代。所谓的冷生活时代是笔者首位提出。寓意为了减少麻烦而购买的冻食品。我们不难发现,年味没有,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冷生活引起。过年基本能够回家的游子都会回家过年,但是,除保留习俗的农村城乡外,一些城市生活的人们,已经没有那种耐性在餐桌上放着肉馅和饺子皮,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包饺子了。快速生活的时代,让这个年代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对生活失去了耐心,盒饭,快速,饭店备受青睐更是足以证明的耐心失去到了极点。
当然,也正是这种快餐文化的影响,我们的过年显得没有了意思。我们常说不是通过劳动的成功你不会珍惜它的存在。正是因为少了劳动的成功,我们并没有感觉到年味或者过年的味道,生活还是像平常上班工作的一样,只是过年不用上班而已,也仅此而已。
所以,我们自然不会再看到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光阴,不会听到从家家户户传出的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砧板声,没有忙碌的身影,也不再有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除夕欢快的乐章成为繁杂和无味替代。有钱的一族更是不愿意用芊芊小手去粘看起来污垢的漂浮的油碗,于是,大家就提倡上饭馆,何况现代年夜饭的饭馆更是成出不穷,基本不到三十前有点特色和坏境稍好的饭馆就已经被预定完。成为简单一族的猎物。
关键词5:新衣服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穿新衣是因为中国古老的农耕社会有关,过去农耕社会,特别是黄河流域,一年一熟,只有到年关才有收成、才发点薪金,所以才等到了过年时候才给自己筹备一套新衣,同时穿新衣还有另一种寓意,这个穿新衣还是辟邪的,它是驱邪降吉祥这样一个寓意在里边。不管是有钱人还是穷人,到这个新年的时候,他都得给自己穿上新衣服。
但是,穿在现代成为了平常,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都会去购买衣服,不会以为过年穿到一套衣服而沾沾自喜了。笔者记得小时候最喜欢过春节的原因之一就是能够穿上父亲或者伯父阿姨们买给自己的新年衣服。并且一定等到在大年三十晚上洗澡完后才能穿上去。这种珍惜,让过年成为了一种奢望。一种期待。可是,时尚的现代社会,琳琅满目华华丽丽的衣服堆积如山,便宜的,贵的,一应俱全,用赶集网的广告总结就是,啥都有!
自古以来都是物以稀为贵,当我们对一种东西不能成为奢望了,那么它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关键词6:舞龙、游街、比赛
春节舞龙,也叫“舞龙“、“龙灯舞“,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民间娱乐活动。从春节到元宵灯节,中国城乡广大地区都有耍龙灯的习俗。经过千百年的沿袭、发展,耍龙灯已成为一种形式活泼、表演优美、带有浪漫色彩的民间舞蹈。在古代人们用舞龙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笔者是在城镇长大的孩子,也有幸在农村呆过几年童年。为此笔者非常怀念小时候的过年,哪个时候一到大年初一,就有舞龙的队伍经过每一户人家,而每一户人家庭必定要在房梁上悬挂礼物给龙吃,礼物有年糕和啤酒等等。舞龙队伍会再每一户人家的大厅上旋转,朝拜每一户的已故前辈。然而为了安全,****已经在很多地方明文禁止这种习俗。我们知道一旦提及到安全的高度,人民群众哪怕是齐天大圣也逃不出如来的五指了。
在不能集会,不能言论的中国社会,我们等待的只有自己的习俗一刀一刀的被安全等口号割掉甚至是阉掉。所以,春节味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关键词7:猫眼、人情味、拜年、串门
春节串门,走街访友成为一种习俗,也让漂泊在外的人员有了一次畅心得交谈。但是在单元房的城市,这些俨然已经失去它的意义,我们习惯用猫眼看生活,我们习惯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被打扰,于是,我们习惯性抱怨为什么过年没有了意思,但是,我们忘记了,其实是自己没有了意思。钱钟书说了围城文化,笔者说猫眼文化。
我们从瓦房进入单元房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失去了人情味,我们不是不串门,不是不走访邻居,而是我们心灵已经被禁锢。这些禁锢已经随着时间的迁移根深蒂固,要让它释放出原有的活力,是需要政府的用心帮助,为什么在农村,在乡镇,人们能够拜年串门,而在城市,人们就会变得了冷漠,变得了无所谓。政府从不反思从不思考这个问题。于是我们有了佛山小悦悦的事件。因为,我们已经少了人情味。(文章转载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