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消费者不断的接触关于品牌的各种信息,结合自身的经验,逐渐形成了对某个事物或者品牌固定的看法,这就是认知。认知是影响心智的重要因素,它决定了消费者对某个品牌的看法以及对品牌的购买行为。
心智:营销竞争的终极战场
1972年里斯先生和他的伙伴们提出的定位理论指出 “营销竞争的终极战场是心智而非市场“,在营销史上首次指出心智对于营销的决定作用。此理论一经提出,迅速影响了全美乃至全球营销界,成为了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
为何心智对于企业和营销那么重要呢?超级竞争时代随着产品的丰富、信息的爆炸、以大卖场为主的渠道变革,品牌消费模式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那就是大部分品牌由以往的被“卖出去“(被销售人员推销出去)转变为“被买走“(在超市被消费者直接选择走),消费者对品牌消费的主导性越来越牢固。而要真正的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被消费者所选择,前提的条件就是品牌要能够进入心智。因此,企业营销的关键是消费者心智的争夺。
消费者不断的接触关于品牌的各种信息,结合自身的经验,逐渐形成了对某个事物或者品牌固定的看法,这就是认知。认知是影响心智的重要因素,它决定了消费者对某个品牌的看法以及对品牌的购买行为。
1323659797942S" style="display: none">
认知一旦形成,几乎无法改变。行为学家约翰•卡西波认为, “为了改变一种看法,有可能修正那些认识所基于的前提,因此,通常有必要改变一个人的信仰。“由此就可以看出认知一旦形成,多么难以改变,因此,一旦我们的营销与顾客既有的认知相抵触,就很难获得成功。
心智地位决定市场地位
我们经常做一个营销实验,让消费者在很短时间里(通常是一分钟之内)说出某一个品类的品牌名字,例如牛奶究竟有哪些品牌?香烟究竟有那些品牌?测试的结论十分惊人。首先消费者能够在一分钟之内说出的品牌名通常不超过7个,这就是艾•里斯先生在《定位》一书中提到的7法则:消费者的心智像一个不大的杯子,同一个类别中通常能容下的品牌不超过7个,而且越不经常接触的行业,购买频次越低的产品,“杯子“里的品牌的数量越少。因此企业营销的重点就是要首先要让自己的品牌进入这个容器中。
第二个结论更为惊人,消费者首先说出品牌名的先后顺序,基本上体现了该领域品牌的市场排名,例如在空调产品中,消费者首先说的顺序通常是格力、美的、海尔……与企业的市场地位基本一致。这个结果深刻说明了一个营销道理:从长期来看,“心智地位决定市场地位“,“市场份额反映了心智份额“。关于这个观点,用茅台的例子最容易说明。20世纪90年代中期,四川浓香白酒十分盛行,五粮液更是如日中天,通过不断提价,价格首次超过了茅台。这个时候的茅台在市场销售上已经落后于五粮液,但在消费者的心智中茅台仍然是最好的酒,仍然是高档白酒的代表。几年之后,川酒的潮流退却,茅台又重新在市场上回到了第一的位置。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茅台档次也跟五粮液的风推出了很多浓香产品,但因为没有一个做成功的,逐渐也就放弃了。我们认为,这些浓香产品没有什么起色对茅台集团而言反而是好事,应该记大功。试想如果这些产品能短期取得成功,茅台集团势必增加投入,不定也推出浓香茅台,那将给茅台带来灭顶之灾。
还有一个更有意思的现象,在成熟的市场上,经过长期的市场竞争,在心智这个不大的杯子里,同一品类中的品牌最终将只剩下两个,也就是两匹马的竞争,这叫做二元竞争法则。例如可乐市场上的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高档车市场的的奔驰宝马,西式快餐中的肯德基和麦当劳。因此,长期来看,营销要获得成功,进入心智还不够,必须要进入心智中的前两个品牌,才有发展前途。
心智资源:营销中至关重要的资源
企业的营销决策,通常都会涉及资金、技术、人才、渠道等有形资源的评估,但是常常忽视了对一个极其重要的资产的评估,那就是心智资源。什么是心智资源?就是心智对某一事物经过历史的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优势认知。
我想大家一定有类似经验:提起某个国家,就会想起某个国家的“有特色“产品,而这个国家产的“特色产品“通常比其他国家生产的同类产品“正宗“而且可信。
国家有国家心智资源。比如说起瑞典,人们就想起钟表和银行不错;说起日本,就想起电子和汽车不错;说起美国,就想起软件和金融很好,这些就是各个国家的心智资源,如果瑞典企业发展钟表、银行,日本企业发展汽车和电子,美国企业发展软件和金融就得天独厚。举个例子,两个软件一个由中国公司设计,另一个由美国公司设计,即使美国公司的软件不如中国公司,大多数人还是会相信美国公司的更好,这就是认知的力量。国家心智资源的背后是消费者对国家的定位。国家心智资源对于一个国家和企业都是宝贵的财富,企业依托于国家定位,充分发掘认知资源,从而可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成功。
在全球消费者的认知当中,中国是世界加工工厂,加工生产廉价的产品,尤其是电器、丝织品等,中国在这些门类里只是扮演生产的角色并没有心智优势。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是最重要的东方文明古国,大众对中国的认知,是东方文明的代表;从产品的角度来看,经过几千年贸易来往的传播和积淀,人们对中国的丝绸、陶瓷、茶叶、白酒等品牌积累了丰富的认知资源,著名的“丝绸之路“、“马可波罗游记“都是对于中国文明传播的渠道和途径。尤其是陶瓷,在英文当中,中国与陶瓷甚至是同一个词,可见这种观念和认知之深刻,只可惜中国的陶瓷企业并没有充分地认知和利用这种理念从而建立起世界级的陶瓷品牌。这种认知资源将随着东方文化的崛起以及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不断加强而唤醒并发挥出强大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中国的白酒、丝绸、陶瓷等实际上比中国的电器、汽车、DVD更具有建立强势品牌的基础。
区域也有心智资源。将范围再缩小到整个中国,各个省也有自己的区域心智资源,例如贵州的酒、云南的烟草和普洱茶、山西的面食和醋、深圳的电子、上海的服装和金融等等。从全国范围内营销,就要学会利用这些心智资源。在甘肃、贵州、云南这样的省份创建高科技品牌、服装品牌就先天不足,与心智资源相悖,很难获得成功。最为可惜的是山西的醋业品牌,积累了强大的心智资源,却由于在营销上缺乏对路的方法,居然至今没有一个强势品牌产生,令人扼腕。
具体到某一个品牌的营销,同样需发掘品牌的心智资源,然而在实际的营销实践中,很多企业往往忽视甚至试图任意篡改品牌的心智资源。长虹原本以电视机起家,长期占据电视机销量第一的位置,1994年,长虹利润一度达到24亿,然而长虹开始向空调、电池等行业延伸,弱化和稀释了电视机心智资源,因而导致了电视机销量的下滑和巨额的亏损。云南白药就是一个具有强大心智资源的品牌,它的品牌心智资源叫做止血药,这原本是一个可以创建全球性品牌的资产,企业却错误的认为这个市场有限,开始向止痛市场发展,云南白药汽雾剂的广告如是说“伤痛、关键痛、风湿痛……“试想,在创伤止血市场上,云南白药完全可以作为首选的品牌(实质上今天云南白药并没有完全占稳这个位置),但是经过篡改心智资源,消费者并不承认其合法性,自然难有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