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材家居市场行业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房地产经济的兴起而不断发展,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分散到集中、从小到大、从大到治、从治到精、从精到合的发展历程。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方面,随着改革的推进,水泥、钢材、木材、平板玻璃等生产资料由完全的计划分配逐步向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双轨制“过渡,计划分配的比例逐年减少,市场销售的比例逐年增加,生产企业所需原材料等越来越多的需要通过市场交易从供应方那里取得,生产的产品越来越多要通过市场交易销售给需求方,于是为生产资料买卖交易服务的组织、机构应运而生,其中有生产企业自办的供销部,有物资系统办的材料销售公司,有社会其他部门办的材料经营机构,还有不少个体经营者介入生产资料流通领域。
另一方面,受对外开放、城市改造过程中涉外宾馆、楼堂馆所建设及外来家居文化影响,同时在八十年代住宅逐步商品化的推动下,公共建筑及住宅的装修在国内迅速兴起,刺激了改革开放前几乎为空白的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和家具等的消费、生产和流通的发展,特别在京、沪、穗、津等直辖市,在深圳、珠海、夏门等沿海开放城市及珠三角、长三角等率先走上小康之路地区,经营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的店铺和经营家具的商场纷纷出现,最多时在上述城市都各自发展到成百、数千家,上海甚至达到近万家。这些建材店几十到上百平方米一间,分别经营着五金、电料、瓷砖、洁具、涂料、水暖器材、室内饰品等商品,往往在城市某一区域扎堆形成建材一条街,如北京的“西四建材一条街“、上海的“浦建路建材一条街“、“宁波路装饰街“等。家具商场则数百平方米一家,经营着大衣柜、酒柜、写字台、桌椅、硬板床等简单家具。这个时期的建材门市部、建材店、家具商场是之后建材家居市场的前身,为建材家居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半期,随着发展****市场经济方向的确立,水泥、钢材、木材、平板玻璃等基础建材全部成为商品被推向市场,不再通过计划进行配置,用户要得到这些商品,一种方式是直接到生产企业去采购,另一种方式是到厂商、经销商在城市开办的门市部去购买。由于交易量及随之而来的仓储量、运输量大增,买卖双方要求集中交易的愿望日益增强,原有规模小、布局分散、功能简单、设施缺乏的建材门市部已经无法适应这种局面,一些企业、单位和个人看到商机纷纷建起钢材、木材、板材、玻璃等专业市场。这些专业市场占地面积大、交通方便,拥有配备齐全的仓储装卸运输设施及办公用房和通讯设备,建有简易住宿用房(现已实行经营与居住生活分离),提供企业登记、工商税务管理、代办暂住证、广告促销等服务,以这些条件通过招商,将原来分散经营的生产企业供销部、物资企业销售公司等吸引到市场进行集中交易。上述专业市场满足了建材交易量大幅增加、用户集中采购货比三家、经销商增加改善物流条件扩大影响力、政府集中管理等多方面需求。“北京城建钢材市场“、“北京九龙山玻璃市场“、“北方生产资料市场“、“浙江南浔胶合板市场“等,都是当时比较有名的大型建材市场。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半期,东部发达地区城乡建设持续蓬勃发展,商品房建设在住房分配制度改革推动下规模迅速扩大。在这个大背景下,建筑装饰装修业及为其服务的建材家居市场行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据不完全统计,1995年全国成规模的建材家居市场只有几十家,到1999年就迅速增加到300多家。
除了数量增加明显,这一时期业内发生的最重要事件是,欧美模式的建材(家居)超市进入我国。首先是由天津克瑞斯集团投资建设的“天津家居建材超市“于 2006年12月28日在天津东丽区开业。该店是全球最大家居建材零售商TheHomeDepot(“家得宝“中国试验店)、北京城建集团建设的“戎泉建材超市“于2006年在北京石景山区玉泉路开业,之后很快又相续有东方集团的“东方家园建材超市“、光大集团的“光大建材超市“在北京开业,“鑫品“和 “好美家“在上海开业,而英国翠丰集团旗下的全球第二大家居建材零售商B&Q(“百安居“)、德国全球第三大家居建材零售商OBI(“欧培德“,后为翠丰收购并入“百安居“)和全球家具家居跨国企业“宜家“分别进入我国,在上海、北京开店,将当时建材超市建设推向了一个小高潮。
不管是内资还是外资,这些建材超市都采用了欧美成熟建材超市的模式:一般位于地价相对便宜,交通便利的城乡结合部及城市的专业市场区,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配备与卖场占地面积相当的大型免费停车场和一定的绿化面积,采取营业厅与仓库合二为一的仓储式经营方式;营业大厅(卖场)装备整体照明通风、中央空调、保洁卫生、自动消防等设施系统,通透明亮、空气清新、清洁卫生、冬暖夏凉、安全可靠;卖场设有服务台、导购图、引导标识,商品按大类分区敞开式陈列,实行明码标价,实价销售;超市聘用经专业培训的人员进行导购并配备样板间、开办装修课堂,提供实景参照,传授知识、排疑解惑;遵循经营品牌商品,低成本运营、高品质服务的经营理念,以“一站式购物“、“天天平价“为促销口号;超市运营团队自己组织(自营)商品采购、销售、储运等业务及相关服务。这些建材超市与当时绝大多数建材城、家具城相比,最大优势在于购物方便、舒适、安全及价格透明、商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有保证、可信度高。
由于建材超市的优点是消费者所渴求的,加上其源自欧美的“出身“,一时间对消费者产生了极大吸引力,上述几家公司在北京、上海、天津、西安、深圳等地的新店开业,都出现过停车场找不到车位、店内客流涌动甚至发生轻微拥挤事故的火热场面。建材超市对消费者产生的强大吸引力反过来成为对建材城、家具城的巨大冲击力,这种冲击力一度使有些建材城、家具城陷入无所适从甚至惶恐境地,但更多的是促使建材城、家具城的老板和经营者们反思自身不足,寻找突破方向和改革良策。在这种情况下,行业协会及时举办有关建材超市的研讨会、组织现场考察等活动,以使人们对建材超市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当时,研讨会连续几年举办,建材、家具城的老板和高管们纷纷踊跃参加,危机闯关的气氛十分浓厚。经过研讨、观察和比较分析,建材城、家具城逐渐找到了改革方向。可以说,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建材超市的出现和发展,是二十一世纪我国建材家居市场行业发展质量跃上新台阶的导因和促进剂。
随着二十一世纪大幕的拉开,我国进入发达帮落后、东部助中西、城市带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住行消费替代衣食,家电等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第一内需动力。同时,房地产经济逐渐兴起,不仅是本行业自己发展,还带动了产业链条上50多个行业的发展。在这种大环境下,作为房地产下游的建材家居市场行业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发展基本沿着质量提高和数量扩张两条主线渐进式推进。在建材家居市场已显饱和的一、二线城市及发达地区,建材家居市场积极提高发展质量,创新发展模式,主要内容是:实施卖场改造,扩大停车场,安装空调、自动扶梯、自动消防系统等;调整店面布局,实行商品分类分区敞开式经营等;增加导购功能,设置导购图、导购标识、样板间等,通过这些改善购物环境;对入场经营商实行准入管理、推行淘汰机制,对入场商品进行货源跟踪和质量监督,经营品牌商品,实行明码标价,对售出商品实行“三包“和先行赔付,通过这些提高商品质量的保障程度和市场的可信度;对商户导购人员进行规范管理,改善市场服务形象,提高服务质量;明确定位,实施差异化经营,减少同质化竞争;开展品牌建设,引入各种促销方式(包括名人代言等),提高顾客吸引力;开展质量、环境、职业健康等国际认证及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建立网络平台发展电子商务,提高营销水平;采取复合化发展模式,即建材、家具、家居用品市场合为一体,或与家电卖场、生活超市、餐饮娱乐企业甚至百货店、折扣店开在一起,形成资源共享、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商业共同体(家居MALL或城市广场),使自身发展环境得到优化等。
其中最具创新意义的是,我国建材商首创了出租式建材家居市场的连锁经营模式,并实现了统一字号、统一市场定位、统一商品结构、统一运营管理、统一广告宣传等五统一,使市场自身扩大了份额,提高了占有率并获取了开发建设、运营管理和广告宣传等方面的规模效益,使经营商增加了销售渠道并获取了开店和商品经营的规模效益,二者合一产生了欧美建材超市连锁经营所达到的效果。“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北京集美家居“、“北京建材经贸大厦“、“北京蓝景丽家“、“天津环渤海“、“上海好饰家“、“金海马“、“好百年“、“南京金盛“、“青岛装饰城“和中国建材联合会评出的全国星级建材市场等,都是这一时期提高发展质量、创新发展模式的典范。
(一)调整思路、改变方式、创新发展。要改多占滥用土地资源为集约使用土地资源,变盲目重复建设市场、建大市场、建形象市场为按实际需要建设市场;要变单打独斗式的开店方式为组织相关资源共同开店的方式,**纯依靠实体店展销为实体市场与(网络)虚拟市场相结合的展销方式;要**一收租金营利模式为多元化营利模式。
(二)加强诚信建设,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实施精细化管理。应自觉树立诚信是市场生命的理念,要特别加强对商户的全面、持续、有效的诚信教育和管理,积极参加具有公信力的信誉评价活动,培育诚信品牌,以诚信招天下客。
(三)加快改变粗放式管理模式,实施精细化管理,通过加强管理提高效率、堵塞漏洞、降低成本、促进经营。
(四)调整劳资关系,调动雇员积极性。应树立劳资是利益共同体的理念,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感情纽带,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和分配关系。
(五)调整市场与商户的关系,增强对商户的服务。在现有服务基础上,应特别加强对商户导购人员的培训服务。
(六)坚持推广绿色环保产品,加大节能环保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安全运营水平。应加强与建材、家具及家居商品制造行业组织的沟通,掌握绿色环保产品的发展动态,积极支持商户扩大绿色环保产品的销售;要提高市场建筑物的节能水平,降低能耗;要完善消防系统、改进服务设施的安全性,提高市场安全运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