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之治天下,讲求“法、术、势”三者结合,而“借势”则也成了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作为“谋势”的鼻祖,三国之中的诸葛孔明便是将“谋势”运用到了极致,他先后借兵、借箭、借东风、借荆州……最终协助刘备掌握三分天下之势。 【专题推荐:2010上海厨卫展】
在现代商业社会,“借势”也成为各品牌角逐的焦点之一。它指品牌企业借助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事件、活动、人物、产品、故事、传说、影视作品、社会潮流等,策划出对自己有利的资讯事件的策划方式。在各类商战中,“谋势”的案例层出不穷。
开创者,神州亚运圣火“谋势”的商业启示
在中国家电行业,最早运用“谋势营销”的莫过于神州的亚运圣火事件。
1990年,****次举办大型洲际运动会——第11届亚运会,第11届亚运会“亚运之光”火炬接力活动将在全国范围内拉开,接力活动需要的300把传递火炬和4个火种盒成了困扰亚组委的难题。组委会曾试图向一家外国公司洽谈购买传递火炬,但对方条件极为苛刻,亚组委不得不拒绝了对方要求,开始在国内寻找火炬生产厂家。
面对这种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高新技术,国内各品牌厂家只得望洋兴叹。而广东神州燃气用具有限公司却勇敢地站了出来。为国分忧,责无旁贷。在以往对火炬的生产工艺从无任何技术资料参考下,仅用一百天,神州向亚运组委会交赠300支传递火炬和4个火种盒。神州传递火炬,圣火盒的性能超过了国外同类产品。
围绕11届亚运圣火,神州公司巧妙地借助了11届亚运会的事件影响力和媒体公关的传播力,又相继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神州火炬》电视广告片和“亚运火炬大征联”等一系列的借势营销,形成了具有持续性的营销模式,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效果:
神州借助“圣火”借势营销提升了神州品牌的溢价力,1990年神州只以52万的广告投入获1.2亿销售,创下1:227元的广告投入与销售回报比。
中国企业竞争力调查委员会对1991年到1994年的燃气具品牌调查,在最具竞争力、消费者理想度、市场占有率等三个指标中,神州品牌三年夺魁。
继11届亚运会后,神州品牌发力“圣火”盈利模式,相继赞助了首届东亚运动会、第四届远南太平洋运动会,第七届全运会、第八届全运会等多届运动会的火炬、圣火盒。
2010年,为迎接第16届亚运会登陆中国,神州公司推出极具中国创意的“神州亚运圣火纪念版”吸油烟机、灶具,以纪念第11届北京亚运会神州亚运圣火传递21年。
“神州亚运圣火纪念版”吸油烟机具有五重油烟分离净化系统,这是集合神州公司19年专业吸油烟机生产经验研发而成,由“三重风栅,三重抽吸”和“双核双动力,双重双净化”两大系统组成,对油烟进行五重分离净化,是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吸油烟机。
“神州亚运圣火纪念版”灶具在神州三环火营养灶基础上导入了“亚运圣火火炬”的燃烧工艺,独创三环喷气燃烧,将灶具热负荷提高到5.2KW,大大超过欧洲技术标准。
营销谋势,玩的是智慧 【专题推荐:2010上海厨卫展】
家电品牌企业确实是太寂寞了。大家似乎达成了一个共识,假如我不借势的话,那么我很快就会被市场冷落。因此家电行业借势营销往往表现出一种“群居效应”,当一个事件、活动、人物、产品、故事、传说、影视作品、社会潮流等形成一定影响力时,家电品牌企业便会一窝蜂涌入,找出各种理由向其靠拢。
神州借势“亚运圣火”在商业上的成功运作成为众多品牌模仿的对象,以华帝为首的燃气具品牌纷纷加入到各类体育活动“圣火大权”的争夺之中,希冀也能借势“奥运圣火”突围。在2008年奥运会上,IT巨头联想集团以巨资夺下火炬的赞助权,华帝也取得了火炬的生产制造,共同分享“奥运圣火”胜利的硕果。
随着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国内一夜之间迅速诞生出成千上万个“低碳”概念产品,各大媒体都充斥着企业间“低碳”的宣传炒作。我们不可否认“低碳产品”必将成为未来的一个趋势,但由于行业技术不成熟、标准缺失及杂牌林立的概念炒作,不免让我们为之担忧,低碳难免会成为企业欺骗消费者的手段。
超人电器总经理罗子键认为:低碳环保必将成为未来家电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在家电行业各大中小企业都已竖起了“低碳”的旗帜,但真正达到“低碳、节能”的产品却极为少数,多数还只是停留在了口头的宣传之上。有些杂牌企业甚至为了炒作自己,在经过山路十八弯的曲折之后终于将自己的产品与“低碳节能”概念挂上了钩,以此蒙骗消费者。我认为市场是不会买这样的帐的,这些品牌终将会被市场淘汰。超人历经十七年研制的“内旋火”燃气灶采用“内旋火”技术,通过将燃气与空气进行二次混合燃烧达到对燃气的充分利用,真正达到节能30%以上。
同样,19届南非世界杯也遭遇了“挤爆门”的尴尬,电视机、冰箱、洗衣机、果蔬机、空调等各类家电产品都前来凑热闹,各大家电品牌企业和渠道商纷纷制造出各类促销活动。消费者对此不免有所疑问,冰箱、果蔬机、洗衣机、空调跟世界杯都能跟世界杯搭讪,究竟谁真谁假?更有甚者,某品牌企业推出3D影院转播来吸人眼球,终究难以支撑,还是“黄了”。
很多企业将借势营销作为一种“短平快”的战术,一块打响知名度的敲门砖或者简单的“圈地”工具。殊不知,如果企业缺乏持久性的战略指导,借势营销只会成为一种昙花一现式的“烧钱”游戏。
分析种种原因,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借势营销策略泛滥化。采用借势营销的品牌企业增多,手段也逐渐趋向同质化,难以被消费者所识别。
2、借势策略缺乏持续性、延展性。由于许多企业是为借势而借势,强行把产品、品牌与事件、活动、人物等牵扯到一起,导致传播只能停留在一点,无法系统地展开,更无法持续地传播。
3、信息爆炸时代的传播局限。随着媒体爆炸时代的到来,消费者时时刻刻都在被各种繁荣复杂的商业信息围绕着,消费者甚至产生了反感。类似于多个企业借势同一时间、活动的“挤爆门”事件很难再被消费者迅速识别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