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球暖化、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碳足迹到低碳经济,这一连串对人们来说既陌生又熟悉的名词,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就反反复复地被全世界的人们讨论着。不管你喜不喜欢,想不想费神去理解,这个攸关人类环境的议题在2009年12月18日召开的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变化大会上被推向了高潮。关于此次为期12天、以拯救地球为名义召开的会议,我们通过媒体更多地看到了各国的政治角力与经济利益的博弈,但不可忽略的是,在沸沸扬扬的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共识:人类必须摈弃旧时代不计环境代价的经济发展思维模式,把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指二氧化碳)计入生产成本中。因为有这样的共识,“低碳经济”将不可避免地成为本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低碳经济下的品牌营销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低碳品牌营销的第一步,在于对于企业自身碳足迹的理解。而要精确计算一个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碳排放量,必须从整个产业链的源头入手,完完整整地计算将产品或服务交付到消费者手中的所有环节,亦即从原料来源、供应商、物流、生产、分销、贩售的完整过程。而且碳足迹的计算,通常需要独立第三方的客观认证。
目前国际上知名的碳足迹认证,主要由英国碳信托足迹认证公司(The Carbon Trust Footprinting Certification Company)提供。通过按照PAS2050标准审计而达成减排的产品,可以获得一个脚印图形的碳减排标章(根据该机构2008年2月进行的调查,其碳足迹标章在英国拥有极高的知名度,80%的民众熟悉碳足迹标章),这将有助于品牌或产品向市场沟通其在节能减碳方面做出的努力,进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其实,在检视碳足迹的同时,企业还能借此审视自己的产品及服务策略,进而对成本进行优化。以HSBC英国为例,其早在2005就宣布达成碳排放平衡(Carbon Neutral),采取合理用电与用纸举措,节约成本,并更进一步向客户推广电子账单,希望能全面取代邮寄信件。而HSBC的First Direct(无实体网点银行)业务,也乘低碳经济之势迅速扩张。百事集团在英国著名的Walkers薯片,在积极采取减碳行动后,对生产线启动与关闭程序进行优化,取得了33%的节能成效,同时因为它在包装与配送方面做出了非同寻常的努力,成功减少了7%的碳排量,终于在2007年3月获得了碳减排标章。更为重要的是,高达44%的消费者因为Walkers取得了碳减排脚印标章而改善了对该品牌的看法。
在中国,由北京环境交易所主导的熊猫标准终于在2009年年末发布,这是国内第一个自愿减排标准,其中确立了监测标准、评定机构和相应的原则。但熊猫标准主要涉及以减排项目为主的碳权核定与交易上,尚未有明确的产品标章运用。与此同时,中国在碳交易市场上正急起直追,除了北京、天津、上海和深圳外,太原、武汉、杭州、昆明等地也都成立了环境权益交易所,2010年将有更多的城市跟进,最终形成一个交易网,让中国在这场碳权经济的竞赛中争取到合理的话语权。
低碳经济下,品牌要说些什么
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做出努力并通过认证之后,当然要通过宣传进一步影响顾客的态度与品牌喜好。虽然目前对低碳品牌营销尚未形成系统性的经验成果与理论说法,但其仍有一些明显的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可以帮助国内的品牌经营者有效地进行低碳品牌行销。
检视企业宣扬的品牌主张是否与低碳经济的价值相左。此类冲突大多出现在主张高档消费的品牌身上。虽然低碳经济并不要求大家过苦行僧般的简单生活,但对奢侈铺张却是敬谢不敏。如何调整品牌的调性,主张“尊贵”而不“奢糜”,追求“极致价值”而不“炫富铺张”,是奢侈品牌在低碳经济风潮下必要的调整。
不要试图“漂绿”(Green Washing)你的品牌。由于低碳经济是一个带有道德价值的消费观,而节能减排更是与企业的社会责任紧紧相连,所以在这个议题上,企业切忌夸张虚报自己的减排成果。虚报减排成果能让企业在短期内获利,但是真相一旦被揭露,将对品牌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用消费者听得懂的语言进行沟通。虽然近年来气候变暖,已经让国内的消费者明白了节能减排人人有责,但他们对于碳足迹、温室气体等专业名词的理解仍然十分有限,因此,企业在推广初期会遇到一些理解与接受的难题。如何通过平易近人的图标和文字说明专业概念与品牌的关系,是企业进行传播时要仔细思考的问题。
积极正面的态度。在传播内容上,企业应该聚焦减排的好处与美好远景,避免加大公众对环境变暖的忧虑。让消费者认同你的减排成果,接受你的产品和服务,就是参与了节能减排。
在中国市场上,虽然目前低碳经济还是一个纸上议题,但对于国内领先品牌来说,迎接低碳经济的到来却是刻不容缓的事—与其到时候无助地面对国际品牌的冲击,不如现在就未雨绸缪,把握企业永续经营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