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全球性的甲型H1N1流感肆虐,扩散范围和速度不断攀升。5月19日,卫生部通报,广州报告的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已被确诊。在政府和媒体的呼吁下,连日来不仅公共场所加大监测防范措施,不少谨慎的市民也开始张罗着从内到外的家居“杀菌”行动。记者采访了解到,广州除了口罩、抗病毒口服热销外,各大商场的家居消毒、杀菌产品也处在热卖中。
怎样预防流感病毒入侵呢?据悉,让人避之唯恐不及的H1N1流感,主要是通过空气和接触传播。在众多医学专家给予的科学建议中,无一例外都提到了“要保持室内良好的通风”。许多人往往会尽量避免到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但却常常忽视了家里更为重要的预防措施。据美国环保局调查发现,室内空气污染指数是室外的10倍左右。而良好的家居通风,30分钟可减少室内96.4%~99.5%的细菌。
别小看了通风,有些人认为只要打开门窗,风自然会来。说得倒是简单,殊不知门窗一打开,噪音、隔热、粉尘涌入等诸多烦人问题就会接踵而至。对那些户型结构欠佳、通风不畅的老宅又该如何解决呢?目前市面上常见通风过滤设备怎样合理选择呢?通风看似简单却不容易。要知道,预防流感病毒虽是一时之计,呼吸新鲜空气却是长久养生之道。
自然通风 “换气”慎选时段
近日来,甲型流感搞得全球人心惶惶,不少谨慎市民在家居清洁时都不忘对家来一次彻底的“体检”。根据广州市疾控中心网站的建议,预防甲型流感时,家居要注意通风,通风条件较好的尽量采用开门窗自然通风;自然通风不良的,可用机械(如排气扇等)辅助加强单向排风,尽量少使用空调器。
按2003年3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规定:每人每小时30立方米新鲜空气。怎样才能实现自然通风的最佳效果呢?一讲到自然通风,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开窗。据绿岛风通风设备技术专家李清泉介绍,光开窗,不开门,形成的是缓慢的“渗透换气”;但如果门窗同时打开,依靠风的压力,形成有进有出的“对流换气”,通风效率将大大提高。
“强调通风,并不意味着要整日门窗洞开,要合理选择通风时间。”据研究测试,像广州这类工业比较集中的城市,昼夜有两个污染高峰和两个相对清洁的低谷。两个污染高峰一般在日出前后和傍晚,两个相对清洁时段是上午10时和下午3时前后,此时可酌情开窗。
一日之内开窗时间和次数,可根据住房大小、人口多少、起居习惯、室内污染程度以及天气情况进行安排。以100平方米的空间为例,在无风、室内外温差为20℃的情况下,大约十几分钟就可达到空气交换一遍。若室内外温差小,交换时间相应要延长。一次通风时间,视温差大小可适当掌握,一般不应少于30分钟。
据专家建议,对老年人和孩童而言,大热天开空调仍为首选,只要适当开些门窗换气即可。这里推荐一个最方便有效的办法——在打开空调的情况下,每隔两三个小时将门或窗迅速开关五次,即可大量更换新鲜空气。
有新风空气才新鲜
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都市人90%以上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其中又有65%的时间待在家中。有研究显示, 一个密闭的房间每六小时含氧量下降10%左右,
长期待这个环境中生活,由于不能呼吸外界新鲜空气,将导致脑部缺氧,造成头晕、恶心、胸闷等症状,引发各种疾病。
就广州而言,通风最好的住宅一般多占据着两个朝向,如板式住宅的南与北、东与西,塔式住宅的东与南、南与西等。一般来说,这样同时打开门窗,在炎热的夏季都会有穿堂风,自然通风大多不成问题。不过,对一些先天通风条件不好的住宅,即使门窗都打开,可能通风效果也不尽理想,这时则需考虑选择一套合适的通风装备来改变。
目前,市面上有类似功能的产品似乎很多,比如传统常见的排气扇、空调、空气净化器外,还有近两三年来才出现的新风交换机和家用新风中央空调。很多人往往受商家宣传的误导,看到标榜“换气”、“净化”、“清新空气”,便以为兼具通风功能,其实并不然。据记者了解,空调多数不具备换气功效,个别有装换气管,一般也达不到国家对室内空气质量规定的标准;空气净化器只有杀菌谈不上换气,能清新部分空气但没有新风,仍属于室内循环。至于排气扇,倒是最经济的小型通风方案,但仅适合30平方米以下的半封闭空间,如厨房、浴室等。
从严格意义上讲,真正能改变家居通风状况的只有新风交换机和家用新风中央空调。这两类产品皆为同时吸排,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集室内空气的温度、湿度、洁净度、新风量的调控为一体。举个例子,受高架路噪音等污染的内环路旁住宅,在隔音窗上都安装类似排气扇的窗式通风器来实现通风,不过由于没有隔热功能,夏天一热,屋里开着冷气,就无法保持室内温度。相比之下,新风交换机和家用新风中央空调在吸入室外空气时,能进行过滤净化,同时还能保证室内的温度和湿度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