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生活好了,餐桌丰富了,再不为填饱肚子而发愁,而一些关注身材的女性把淀粉食物看成了瘦身的“天敌”,点菜吃菜拒绝米饭甚至土豆面包;一些减肥会所的“营养师”也会指导针灸之类减肥的人士,“宁可大鱼大肉也不要吃米面主食”;一些常在觥筹交错中应酬往来担心自己高脂高糖的男性,也在酒后有意减少主食的摄入;还有一些挑食的宝宝,觉得米饭没味道,随便拨拉两口就转向红烧排骨糖醋鱼,妈妈们觉得菜里的营养够多,就懒得多喂米饭……我们平时在酒楼饭店“多吃菜,多吃菜”的劝让声中,也常看到米面主食已经退居为许多人点菜时可有可无的“副食品”。
有数据说,近20年,我国城乡居民的主食消费呈明显下降趋势,2002年城乡居民谷类食物比1982年和1992年分别下降21%和10%。目前,这个趋势还有加剧之势。
如今,不少人不仅养成了多吃菜少吃饭的习惯,还推崇时尚理论——称之为“低糖食物”的营养与瘦身。低糖食物,即指蔬菜、水果和肉类,又称“低碳水化合物食物”。他们就是推崇在饮食中多摄入脂肪和蛋白质,少摄入碳水化合物,称“低糖食物有营养,不容易长胖”。其实,从科学营养的角度来看,这种光吃菜少吃饭甚至不吃饭的说法是个误区,如果养成长期习惯对身体健康是很不利的。
五谷杂粮营养气血
遗传学专家说:“作为农耕为主的民族,我们传统中几千年来一直是把米饭、面食作为主要的食物。这种饮食生理习惯和营养吸收规律,不是一两代人就能轻易地将它改变过来的,它需要经历上万年生命演变的过程而形成。”
传统中医养生也认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就是说麦、稻、豆类、杂粮这些主食能养五脏之真气,是人体最好的补药。果菜肉类是主食的有效补充部分。
生物学家则称:“从物质结构来说,人体以及身上的器官99%是由水组成的,碳水化合物正是我们身体所需的主要基础原料。此外,人体热量来源于食物,食物中可产生热量的营养素有三类——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普通人合理的日常膳食中供热量比例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分别占总供热量的10%-15%、20%-25%、60%-70%。可见,碳水化合物是人体最经济、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如果没有充足的能量,蛋白质的修复功能,脂肪的调节体温功能,矿物质、维生素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功能等也无从谈起。”
而营养学家则认为:“从消化学的角度来说,米饭以及面食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其次是植物蛋白质,脂肪含量不高,它们是既经济又能直接转化的热量营养。米饭同大鱼大肉相比,要容易消化得多,还有着其他营养成分不可代替的必需性。”
而美食家们也称:“主食一般都有味淡的特征,除此之外就是米饭本身清淡的香气。为什么我们一辈子吃米饭都吃不厌,而大鱼大肉连续吃上三天就要倒胃口呢?这是因为大鱼大肉味重、色重,并且重油,吃多了,肠胃会产生极大的反感和刺激。人过多或过量地摄取丰富的菜肴,就会给肠胃造成极大的负担。”
光吃菜不吃主食真能减肥吗?
大多数专家认为,不吃主食就减肥,这种说法其实是个误区。他们主要基于以下几种观点——
肥胖因素与主食无直接关系:“肥胖者除遗传因素外,一般多因多吃少动造成,和吃多少主食没有直接因果关系。少吃或几乎不吃主食的人,不见得苗条健康。比如前几年在美国流行的‘阿特金斯\’低碳水化合物减肥膳食,就给使用此方法的人带来口臭、易腹泻、疲劳和肌肉痉挛等明显的副作用。”
饱腹感来自主食:“要想减肥保持体型,必须要吃碳水化合物食物。因为人的饱腹感主要来自于碳水化合物,而不是油脂,也就是吃饭才会饱;高油脂的食物不容易产生饱感,一不小心就容易超量进食,反而容易长胖。”
菜肴的能量也不低:“不吃饭就少摄入了碳水化合物,确实能够减少摄入的能量,但究竟能不能达到减肥的目的,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摄入菜肴的种类和数量。许多菜肴也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如土豆、红薯、栗子等淀粉含量较高的食物;菜肴中蛋白质的能量系数跟碳水化合物相近,热能也不容忽视。此外,有些菜肴烹饪过程中使用较多的油脂,大量进食这类菜肴容易导致含热能很高的脂肪摄入过多(1克油中,大约有9个热卡的热量;在1克蛋白质中,大约有4个热卡的热量;相比之下,1克米饭中,也只有4个热卡的热量),那么不仅达不到减肥的目的。反而可能引发一些因摄入营养素不均衡而产生的疾病。”
“只吃菜不吃饭”易得多种疾病
心血管病:长期吃含有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的菜,对身体健康极其不利。有些人认为多吃蔬菜不是坏事,但是蔬菜是“吃”油的,许多蔬菜是用过多的烹调油炒成的,有的菜就像泡在油里,容易让油脂摄入增多。同时,增加蛋白质和脂肪丰富的禽畜鱼类的进食,也会导致体内脂肪囤积过多,不但会引起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冠心病也会接踵而至。
糖尿病:“一些糖尿病患者或担心自己得糖尿病的人,会有意少吃米面,以为这就少摄入了糖分。而内分泌专家指出,结果会与之相反,饭少吃了,菜吃多了,菜肴中的油和蛋白质的摄入量很高,甚至还可能超过米饭中淀粉的热量,导致营养过剩,热量猛增超标,更容易患或加重糖尿病。”
脂肪肝:“不少脂肪肝病人看病时都会辩解说,自己几乎每顿酒席都很注意,只吃菜、不吃饭,又很少吃动物油,怎么会有脂肪肝呢?专家称,这种吃法在饮食结构上就不合理,喝酒吃菜不吃饭尤易损肝伤胆。即使尽量少吃或不吃含饱和脂肪酸的动物性脂肪,改吃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这在抗动脉粥样硬化方面自然有益,但酒席上控制不了油和菜的摄入量。日久就会加重体内脂质过氧化、损伤肝细胞,还可能诱发胆石症;饮酒会加重这种损害,引发或加重脂肪肝。”
大肠癌、结肠癌:“空腹大量进食鱼、肉等高蛋白质食物,不但浪费蛋白质,还增加了身体内的废物产生。因为蛋白质分解之后,会产生大量含氮废物,不但增加了肝脏和肾脏的负担,还促进大肠中的腐败菌增殖,影响肠道微生态平衡,增加罹患大肠癌的风险。而脂肪摄入过多,也容易造成结肠癌高发。”
影响大脑思维:“主食吃得少,碳水化合物摄入远远不够满足人体需要,会导致体内重要物质的匮乏,如:葡萄糖减少就会导致大脑思维活动受影响。据研究,大脑每天需要约130克淀粉主食提供能量,若不足,可产生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钝、焦虑不安等。”
此外,专家称,多吃菜少吃饭,还会加速钙元素的流失,促进骨质疏松的发生。
科学吃饭让你更健康
我们古人强调“为养”的基本原则就是“精细搭配,杂食五谷”。而2007年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议,普通人每天摄入谷类250-400克为宜(包括薯类和杂豆)。每天可在大米白面外选择适量的粗粮调剂营养,蔬菜每天吃300-500克(最好有一半为深色蔬菜),水果200-400克或更多。
在这里,给您提几个主食养生的小办法,科学吃饭让你更健康:
吃大餐喝小酒前先吃点主食:如今的人免不了在外酒席应酬,逢年过节也多鱼多肉,如果在大餐前先吃一点杂粮主食,如一小碗粥面、一两块玉米山药芋头,甚至是几筷子土豆丝或年糕片等含碳水化合物的冷菜等,就能避免酒类、油腻食物伤胃伤身的问题,起到保护身体健康的作用。而且能让你早生饱腹感,有效减少食物摄入,控制体重。
粗粮代替精致点心:为了丰富诱人,宴席上的主食多是一些精致的酥香小点、抛饼、炒饭,甚至油炸食品。它们往往油脂过高,纤维含量极低,不能起到平衡营养素和保护健康的作用。如果能换成平凡的白粥、红薯粥,杂粮馒头,都是很好的选择。
居家主食尽可能丰富:营养专家提供的选主食的原则是,粗粮比细粮好,豆类、薯类比普通粗粮好。粗粮或豆类、薯类的营养价值要比精米白面高很多:全麦粉和普通的小麦粉相比,B族维生素要高出3倍。从蛋白质角度来讲,红豆、绿豆等豆类的蛋白质含量是大米的3倍。不过,人体必需的营养素有40多种,每个人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量也不相同,更实际的是,大家的口味不同,所以煮妇们可以在使家人尽量调整精细粮、主副食口味的同时,努力平衡膳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