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发帖子说:“近期转家居市场时发现有些厨柜板厚度为16mm,而不是常用的18mm,请教大家,对使用有影响吗?会造成台面承载缺陷吗?时间长了会造成箱体变形甚至柜门无法开启吗?”
针对这个问题某橱柜商家的解答是:“关于橱柜的之箱体厚度我做一下解释,板材质量上没有什么差别,选择16mm的好处是:
1、轻便
2、多一点使用空间
3、如果选择选用18mm厚板和海蒂诗门铰链,柜体联接处的门板会出现比较大的缝隙,因为很多进口配件是按照16mm板厚设计的。
另一家商家的解答是:
1、16mm板和18mm板不管知名厂家也好不知名厂家也好都在使用。
2、我个人认为18mm板比16mm板要好,因为所有板材都是用三合一连接件连接的。
3、如果选择选用18mm厚板和海蒂诗门铰链,柜体联接处的门板会出现比较大的缝隙,因为很多进口配件是按照16mm板厚设计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柜体连接处的门板会出现较大缝隙是工人的技术水平问题。
然而,网友对橱柜厚度是16mm还是18mm的解释,各有各的说法。有网友认为:“同样品质的板材厚的贵,但是厚的也会沉重很多,如果所有承重受力位置的负载过高,那么组装后柜体寿命自然就降低了很多,刨花板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板材的密度,减轻了重量,所以寿命才长。”既然是这样的,那么为什么还有人用厚的呢?
有的网友认为,“安装工艺不完善就是最主要的原因!标准的安装工艺使用的是三和一与木销进行连接,在金属销的边缘加上橡胶涨塞;在所有安装铰链的孔位先加入涨塞,确保贴和牢固,不脱扣,这样才能保证使用寿命和使用安全,如果没有这种工艺,而用传统的螺纹丝扣连接,那么简易的丝扣承重能力有限很难保证不在一年内脱落,如果加厚2mm的板材,可以适当增加板材对螺丝的握钉力,那么柜体才能够使用螺丝的连接方式,这就是致使低工艺厂家被迫采用高成本板材的真正原因呀。”
这里小编向大家转述些关于箱体厚度的知识,帮助大家理解。
橱柜箱体板的分类:
A:16板和18板的比较:橱柜界2006年的怪事之一就是见到有人鼓吹自己使用更厚的柜体板,其实三年前所有正规企业都通过技术改进把柜体板厚度从18MM降低到了16MM,小工厂还以此为借口蒙蔽顾客。诚然,越厚越结实的概念对中国人影响的很深,但是通过简单的分析还是不难判断出差异来的。同样品质的板才厚的贵,但是厚的也会沉重很多,如果所有承重受力位置的负载过高,那么组装后柜体寿命自然就降低了很多,刨花板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板材的密度,减轻了重量,所以寿命才长。那为什么还有人用厚的呢?安装工艺不完善就是最主要的原因!标准的安装工艺使用的是三和一+木销进行连接,在金属销的边缘加上橡胶涨塞:在所有安装铰链的孔位先加入涨塞,确保贴和牢固,不脱扣,这样才能用保证使用寿命和安全,如果没有这种工艺,而用传统的螺纹丝扣连接,那么简易的丝扣承重能力有限很难保证不在一年内脱落,如果加厚2MM的板才,可以适当增加板材对螺丝的握钉力,那么柜体才能够使用螺丝的连接方式,这就是致使低工艺厂家被迫采用高成本板才的真正原因呀。
B:密度板
90年代初的柜体国产橱柜基本由中密度制作,有几大缺点:防潮性能差、握钉能力差,螺丝无法进行调整锁定、自身笨重,中密度的原材料要求不高,常用一些树木枝丫甚至废料粉碎、和胶水制作。规范的厂家不会用此材做柜体材料,到现在为止还有为数不少的小型厂家在采用此材料做柜体,另外一个原因是密度板对加工设备的精度要求比较低。纵观进口橱柜/国内知名橱柜厂家无一采用中密度制作柜体。
C:刨花板
把木材或非木材植物原料经过专用设备加工成一定形态的刨花(木碎), 加入特定的胶粘剂和辅料, 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压制成的大幅面板材。其特点是大分子颗粒组成稳定性优异、材料幅面大、表面较平整、强度和韧性高、对加工精度要求高;这种板材经防潮处理,就形成防潮板,是厨柜柜体普遍采用的材料之一。近年来由于人们重视环保性能,从生产到销售涌现出了露水河、根河等比较知名的品牌,品牌板材强度(握钉力、密度)和防潮性、环保性达到欧洲E1级水平。经长时间浸泡测试,材料吸水膨胀率极小。这类防潮板板芯为浅绿色,特别适合于厨房这种水气、油气、潮气较大的特殊环境。
D:细木工板
细木工板主要是一定规格的实木板条,经涂胶、组坯制成芯板,上下两面粘贴胶合板,在高温高压下加工合成后,再进行砂光等表面处理后制成,俗称“大芯板”。细木工板具有幅面大、易于锯裁、材质韧性强、承重力强、不易开裂等优点,板材本身防潮性、握钉力较强,便于综合使用与加工。故常被家装木工用来制做简单家俱及橱柜,由于在制造过程中大量使用了胶进行粘接所以总体环保性能较差,由于表面使用胶合板(俗称三厘板、多层板)致使表面平整度较差,经常使用 腻子进行找平后涂刷油漆因此进一步加剧了不环保性差的缺点,故有实力的橱柜厂家一般不再采用.现居然之家店内装修也禁用大芯板。